(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说起伊朗,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核问题”、“被美国制裁”、“被西方妖魔化”等标签。确实,自1979年霍梅尼革命以来,伊朗便成为美国黑名单中的“常客”,时至今日仍饱受西方打压之苦。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曾经的伊朗,并非如今这般处处受到针对和制约。古典时代,当拜登、蓬佩奥们的祖先还在游耕狩猎时,伊朗人就已经开始尝试建立早期的奴隶制帝国,并取得瞩目成就。
公元前6世纪以来,伊朗地区兴起诸多强权帝国。不论是前伊斯兰时代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阿什康尼王朝(安息王朝)、萨珊王朝,抑或是后伊斯兰时代的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伊朗都在世界政治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公元16世纪,当欧洲诸多进入文艺复兴阶段时,伊朗也再次出现了“波斯文艺复兴”,并建立起标志波斯第三帝国的萨法维王朝。这时期的伊朗,在欧洲人眼中,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公元16~17世纪,在欧洲人的眼中,伊朗波斯的萨法维王朝,是和奥斯曼帝国、大明王朝、印度莫卧儿王朝并列的东方帝国。伊朗君主的权威,从阿姆河延伸至幼发拉底河,横跨中亚、西亚和南亚。而基于彼时伊朗强大的综合实力,当时的欧洲诸国尚能同伊朗保持平等的外交关系,对伊朗人也尊敬有加。在部分欧洲文学中,伊朗的伊斯迈尔沙、塔赫马斯普沙、阿巴斯沙等君主,还被誉为明君的典范。
但俗话说得好,国无常强。自19世纪起,曾经强盛一时的伊朗波斯诸帝国,开始在国际竞争中走向衰落。伊朗衰落的首要原因,自然是经济生产上的日渐落后。自蒸汽机被改良以来,工业革命在欧洲西部大地上蓬勃开展。而此时的伊朗,却仍固守着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模式,其民众主要是定居农民、商人和游牧民,几乎没有受过工业化熏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伊朗这个封建农业帝国,自然走向没落。
生产模式上的落伍,造成制度、军事和思想文化上的滞后。传统的波斯式官僚制度日渐解体,曾经强大的波斯军队,难敌近现代的欧洲武装,苏菲苦行主义、神秘主义等落伍过时的思潮,日渐成为伊朗民众的主流意识。更严重的是,伊朗统治者仍盲目自大,不愿意虚心学习。当欧洲人在伊朗境内进行势力范围争夺时,波斯沙阿却评论道:“这些异教徒狗从四面八方而来,携带着重礼,以换取在我脚下撕咬的自由”。
心态的盲目自大,以及国力的日渐衰落,最终酿成严重后果。伊朗地处东西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在欧洲列强的眼中日益重要。1813年和1828年,沙俄通过两次战争胜利,而从伊朗那里割走大量土地。1856年,英国通过施加压力,迫使伊朗放弃赫拉特地区。1881年,沙俄又通过《阿哈尔边界条约》,将波斯势力逐出布哈拉、撒马尔罕等中亚东波斯地区。伊朗版图,由400万平方公里锐减至164万平方公里。
并且,新兴的欧洲列强,并不甘心于仅仅掠夺伊朗的领土。19世纪伊始,英俄两大列强围绕伊朗和中亚归属问题,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博弈,伊朗夹在两国中间,进退不得。到19世纪末期,英、俄两国已经攫取了伊朗的石油开采权、关税权、治外法权等主权。甚至伊朗的国防力量,也日渐被沙俄控制的波斯哥萨克、英国控制的南波斯洋枪队所把持。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朗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俗话说得好,有欺侮就有觉醒。19世纪以来,伊朗各阶层仁人志士,纷纷发起救亡图存的运动。从巴布教徒起义、立宪革命,再到礼萨汗建立巴列维王朝,伊朗人为挽救国家进行过无数尝试。1979年的霍梅尼革命,则是其中最后的一个环节。时至今日,伊朗虽然不复当年的强盛,但基于根植在伊朗人心中的热爱祖国、不畏强权的精神,伊朗仍是对华友好、且敢于硬抗英美的强硬国家。
参考资料:《伊朗史》、《伊朗战争史:1500-1988》、《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