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哭,脑海里首先出现的应该是婴儿啼哭的画面。为什么婴儿常常哭个不停?因为他们不会说话,哭是他们唯一的表达方式。他们饿了会哭,困了会哭,难受了会哭,不舒服也会哭,不同的哭声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对于婴儿来说,用哭来表达是可以被接受的行为。但试想,5、6岁的孩子依然用哭来表达需求,就不那么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了。
星孩由于语言发展障碍,常常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他们往往会选用最简单的方式——哭。面对孩子情绪失控的行为问题时,家长一些错误的处理方式恰恰强化了孩子哭闹的行为。
今天,我们分享几个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步骤,希望能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孩子哭闹的行为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功能,同样,星孩出现哭闹行为也一定是有原因的。面对孩子哭闹,先分析出行为的功能,方能找到应对措施。行为通常有4个功能:获得想要的、寻求关注、逃避和自我刺激。孩子不同场合下的哭闹行为,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行为功能。
“呜哇哇......”当家长拖着工作了一天的疲惫身躯回到家中时,听到孩子因为想看电视而发出止不住的哭声,顿时着急起来,出现大声吼孩子的行为。孩子非但没有停下来,反而哭的更厉害。家长冷静了几分钟,出于愧疚便允许孩子看电视。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因为哭闹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看电视),那么下一次,孩子出现同样情况的可能性会增加,家长因为孩子哭闹从而允许孩子看电视的处理方式强化了孩子的哭闹行为。
当孩子因为想要某物出现情绪问题时,父母可以简单明确的告知星孩不可以,不需要讲很多话,只需要保持坚定的立场,让孩子知道该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即可。期间孩子可能会出现更强烈的情绪失控问题,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始终坚定态度。可以就是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因孩子哭而妥协。
孩子情绪问题存在的时间可能会很长,父母不一定每一次都能花很长的时间去处理。当孩子因想要获得某物而哭闹不停时,家长可以创造一个简单的情境,如妈妈不小心把玩具弄倒了,或是流鼻涕了想用纸巾。一旦孩子出现扶玩具或是递纸巾等行为出现时,马上给予强化,并告诉他因为帮助妈妈了,所以获得了奖励。
这样孩子既能获得想要的,停止哭闹,家长也没有强化孩子哭闹的行为,反而是强化了递纸巾等好行为的发生。
前面提到行为有4个功能:获得想要的、寻求关注、逃避和自我刺激。孩子哭闹行为一般存在前三个功能。解决孩子哭闹的最核心的是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如“我想要吃糖果”“妈妈,你能陪我吗?”“我不想要这个”。当孩子学会了正确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时,孩子会选择被允许的方式。
孩子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互动的结果,所以也不是轻易能解决的。因此,无论是对于哭闹问题,还是其他问题行为,需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掌握好正确的干预方法才是减少问题行为发生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