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晏佳敏(西京学院)
6月13日,“走进北京大山深处的最美图书馆”登上热搜,该图书馆名为篱苑书屋,位于怀柔大山之中的交界河村。框架结构的木屋,周边全是玻璃,外立面由一层枯枝柴杆包裹,暖暖的阳光透射进来,洒在书屋内,营造出一种安闲舒适宁静的感觉,人们纷纷怀念起捧一本书阅读的时光。
但质疑也随之而来,一所建在大山里的图书馆,是否能为居民提供便利?该图书馆主打的“光影”设计是否会损坏图书?外观美丽的图书馆一旦成了打卡胜地,是否还能承担起图书馆本来的功能?
对于第一个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一般应建立在交通便利的位置,但我们也别忘了大山里居民的需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的生活需要书,大山里的居民更需要书,一个人要想发展,精神层面的发展往往是功不可没的,当阅读的习惯在大山居民的心中悄然发芽,文化的普及也在那座大山悄然发生,这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
认为“光影”设计会损坏图书,恐怕也是多虑了。仔细观察这座图书馆,它是以“光影”作为设计亮点,随着时间的变化,阅读室内光影阑珊,而枯枝柴秆的包裹,更是让室内不至于受到阳光直晒,营造了一种引人向往的读书氛围。该图书馆在外围是有玻璃覆盖的,特殊玻璃具有防晒效果,可以保护书籍不受阳光暴晒。设计者在考虑建立图书馆之初,应当就考虑到了对于书籍的保护。
至于担忧“最美图书馆”成为打卡胜地,丧失本来功能,看起来不无道理,现实中也的确发生过类似的情节,但是,解决之道恐怕不是“因噎废食”,不能“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这考验的是管理方的智慧和能力。另外,“网红效应”往往也只是一时的。纯粹为了“打卡”而来的人,长远来看终究会慢慢变少。至时,留下的更多的将是真正的读者。
图书馆,一个城市最安静的角落,却涌动着最活跃的思想。大山深处的图书馆是为大山里的求知者而准备的眺望世界的窗口,给山里的居民创造了更多了解知识的机会,值得我们支持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