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带动下,储能正迎来快速发展期。
(相关资料图)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能链智电(NASDAQ:NAAS)方面获悉,1月17日,能链智电旗下能仓科技与海博思创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能链海博,携手发力储能业务。
能链智电创始人、CEO王阳表示:“伴随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动汽车的迅猛增长,电力系统供需两端越发不稳定、不平衡,储能建设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日益凸显。我们与海博思创的合作应运而生。”
储能迎来快速发展期
在碳中和目标下,风电、光伏为主的清洁能源迎来快速发展。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2022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在1.2亿千瓦以上,累计装机将超过7亿千瓦,带动了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12亿千瓦,风电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2022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8%,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配套储能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
由于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具备间歇式的特点,这就需要通过储能的方式进行调节。储能在新能源的带动下,正迎来快速发展期。
记者注意到,全球范围内,中国、美国、欧盟等地区对储能产业提出相应的配套政策。欧洲能源危机下,能源使用费用正成为不可忽视的成本。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欧盟地区新签合约电价大幅上涨,电价平均为40欧元/MWh以上,同比提高80%~120%。
目前,欧洲户用光储的高经济性得到市场的认可,光储需求开启爆发式增长。德国、意大利等地区已发布围绕储能方面的免税、补贴等利好政策。据东吴证券测算,2023年和2025年,欧洲储能新增容量需求为30GWh和104GWh,2023年同比增长113%,2022~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93.8%。
公开资料显示,美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市场,2022年Q1~Q3美国储能装机3.57GW/10.67GWh,同比增长102%/93%,截至2022年11月备案量已达22.5GW,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降速,但储能仍保持高速增长。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据东吴证券测算,2023年和2025年,国内储能新增容量需求分别为33GWh/118GWh,2023年同比增长205%,2022~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122.2%。
携手发力储能业务
据测算,当风电、光伏发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15%时,储能的需求将急剧增加。2022年1~11月,我国发电量构成中,光伏发电占比2.79%,风力发电占比8.06%,两者共占10.85%,储能业务正处于爆发前夕。
在此背景下,1月17日,能链智电旗下能仓科技与海博思创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能链海博,携手发力储能业务。双方将协同各自在用户、产品、技术和运营、场景等方面的优势,布局多元化储能解决方案,助力“双碳”目标。
记者了解到,储能领域主要分为电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其中,电储能是最主要的储能方式,又分为电化学储能(锂离子、铅蓄和钠硫电池储能)和机械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和飞轮储能)两种类型。
抽水蓄能受到水资源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目前电化学储能是众多公司关注的焦点。
据悉,海博思创在储能行业深耕十余年,是国内领先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拥有数智化的储能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及GW级整站设计、运维、服务经验,储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源、网、荷各环节。海博思创布局独立储能电站,将风电、光伏、储能与电网深度融合,落地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实现源网荷协同一体,电站运营更加智慧,商业模式具有可行性。
谈及同海博思创的合作,能链智电创始人、CEO王阳表示:“伴随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动汽车的迅猛增长,电力系统供需两端越发不稳定、不平衡,储能建设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日益凸显。我们与海博思创的合作应运而生。”
海博思创董事长张剑辉表示:“海博思创与能链智电优势互补,协同空间巨大。根据国家规划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30GW以上。能链海博将借助双方的应用场景及先进技术,为储能行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服务。”
记者了解到,能链智电于2022年6月13日登陆纳斯达克,是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也是中国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之一,拥有优质的销售渠道、精细化的运营服务能力。能链智电及母公司能链控股构建的数字化能源生态,覆盖国内80%主机厂、2.5万座加油站、4.5万个充电站、上万家企业。